文天祥舜小说目录 文天祥舜完整免费版阅读

时间:2022-05-06 18:06:13

文天祥舜是作者张振鹏经典小说中的主角,文中文天祥舜这个人物写的够好,成功之处在于对这个角色感悟及提升,级别控制很严谨。一起来看看小说简介吧!《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从父母的修养、处世、学问、智慧、威信、意志、心态、习惯、方法以及理解孩子等方面,全面总结了父母应该怎样“修”自己的“身正”,辅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让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真正行之有效。 孩子就好像是父母的镜子,你总能够在他的身亡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孩子是看着你的背影长大的。所以,父母必须品行端正,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千万不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外面一个样,在家又是一个样。父母先做到,再要求孩子做到。父母自己做得差,却对孩子提出高要求,孩子是不会接受的! 为了让父母成为孩子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在线阅读<<<<

精彩内容试读

     现今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需要肯德基,还是麦当劳?需要笔记本电脑,还是数码照相机?比起这些,每一个孩子更希望父母懂得他的心,如果孩子不用说话,父母都知道他在想什么,那父母和孩子心灵就相通了。而心灵相通是需要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如何做到互相?只要父母先做到了,孩子就一定会做到。

   平等地对待孩子

  “平等”就像天平,两边的物品只有质量相等时,才会平衡。父母和孩子虽然身高不一致,体重不一致,但是人格的质量是一致的。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真的很重要,就请给他平等,但是,也不要让天平倒向孩子一边。

『经典事例』

  徐光启是明代杰出的科学家,他所著的《农政全书》是当时著名的农业百科全书。他有一位令人敬佩的父亲。

  徐光启小的时候很淘气,一次,他正在伏案写作文,写不出来就去后园溜达了。父亲知道后,去后园找他,发现光启正蹲在棉花地里看一株棉花枝。父亲没有喊他,但当他伸手把一株棉花尖上的嫩芽折断时,父亲喊道:“光启,你过来。你怎么不去读书,在这乱折棉花?”

  光启说:“父亲,您误会了,现在快到立秋了,新枝上结不出蕾铃,让它继续长实际上是浪费养分。如果把它顶上的‘冲天心’摘掉,省下的养分可以供给下面快成熟的蕾铃,这样,收获才多。”

  父亲觉得有道理,但心中有疑,说:“如果弄死了,怎么办?”光启就像父亲解释是从一位伯伯那里学来的,因为那个伯伯家的棉花收成很多。经过光启解释,父亲知道是自己错了,向光启道歉,还和光启一起摘起了棉花的“冲天心”。

『教育感悟』

  作为孩子,他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平等对待的,而不是希望父母以家长的作风对孩子吆喝、训斥。在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徐光启的父亲很有智慧,因为他给了小光启平等讲话的权利。其实,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无论他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哪怕是一个乞丐,都希望得到平等的待遇,更何况是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思想上、感情上的平等交流,即使是刚刚学步的孩子,也都有这种渴求。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对别人居高临下的权利,包括父母。父母如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并把孩子当做知心朋友,向孩子请教问题,与孩子商量决定一件事情,那么,孩子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要,也就尝到了平等相处的快乐。

『身体力行』

  父母在平等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对自己一定要有约束。

   1. 平等的前提是律己。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平等,而父母给孩子平等的前提是律己。如果父母对孩子说“碗里的饭一定要吃干净”的同时,自己却浪费粮食,这如何让孩子感受平等?如果父母自己没有约束自己的习惯,却使劲要求孩子,那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不公平待遇。

   2. 坚持原则也是一种平等。

  父母给孩子立的规矩,一定要是非分明,始终如一,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如果父母一开始不允许孩子做的事,之后父母又无原则性地允许了,反反复复,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遵守,什么时候可以不遵守。这样,孩子不但感到痛苦,而且会认为:制度都是父母定的,只要父母愿意的时候都可以随意改变,但是我就只有服从的份。父母这种不坚持原则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

   3. 明白平等不是打破尊重。

  平等是人格上的等同,这并不与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尊重发生冲突。有的家庭为了体现平等和民主,允许孩子称呼父母的名字,而不叫爸爸妈妈,欧美国家可能是这样,但是国家与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生活方式都不同,不能盲目学习。古人有一句话:“称尊长,勿呼名。”称呼的不同就会从心灵深处影响一个人对他人的尊重。所以,父母一定要把握和孩子平等相处的同时,父母的行为不能轻浮随便,孩子也不能对父母失去礼貌和恭敬。

『教子参考』

  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与孩子平等地交流。

  父母和孩子互换心声和感受,可以和孩子谈一些自己的喜怒哀乐,当然,内容应该是孩子能够接受的。孩子不但有很强的理解力,观察力也不弱。如果孩子问:“妈妈,您为什么不高兴啊!”妈妈如果说:“这是大人的事,和你没关系。”这样,孩子觉得成年人和孩子是有区别的,而且大人的事,都和我没关系。孩子对父母的问候没有得到平等的回应时,孩子就会渐渐和父母拉开距离,   2.和孩子平等地分担家务。

  家庭劳动是人人有责的,父母如果把所有的家务活都干完,实际上是对其他家庭成员的不信任。而当孩子分配到合理的家务时,他感受到的是被重视。一个人天生都希望被平等相待,而常常受到重视的人自己就很乐意分担家事,也不会刻意去显摆自己做了多少。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做家务是受重视的表现,是一种平等的待遇。而且,父母尽量不要因为孩子做家事,就给与物质或钱财的交换,要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是份内的事。

   3.对孩子赏罚不代表不平等。

  给孩子平等,并不是说完全不批评和惩罚孩子。只要父母赏罚的原因很明确,而且之前都是给孩子打好招呼的,这种惩罚会让孩子心服口服。比如,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要按时起床,否则早饭就不用吃了。”一旦孩子睡过头,父母就不要让孩子吃早餐。这时,孩子也知道自己吃不了早餐的原因,以后,会注意自己起床的时间。

  一位母亲看到孩子把裙子弄脏了,就很生气,而且冲着孩子责骂起来,孩子一害怕就大声哭喊起来,这位母亲又立刻给孩子一块糖。孩子被弄得莫名其妙,而这位母亲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给孩子糖,这种莫名其妙的奖励,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丝毫好处。

『教育名言』

  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站在同一高度交谈,那样你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

  ——(中国)卢勤

  人跟人之间,不管人家是小孩还是你是大人,在人格上绝对平等的,你能不能站在一个平行的位置,用心灵跟他心灵相对和沟通。

  ——(中国)林格

   学会真正尊重孩子

  每一个人都需要尊重,不只是孩子。父母如果最大程度地尊重孩子,孩子长大后,就会尊重他人,当然也会最大程度地被别人尊重。原本,每个人都有同等的尊严,而成年人之所以呈现出受尊重程度的不同,完全是看他小时候父母是以打骂的教育方式为主,还是以鼓励的教养方式为主。

『经典事例』

  一个周末,儿子告诉父亲想带同学回来一起学习,父亲答应后就出门了。而父亲当天和朋友们玩麻将,输了钱,心情非常不好。他回到家后,看到儿子和几个同学并没有讨论学习的问题,却在谈论电视节目,就呵斥起了自己的儿子。儿子的同学见状,迅速离开了。

  儿子很难受,第二天早上也不起床去上学。父亲问孩子为什么不去学校,儿子说:“您当同学的面那么骂我,我还怎么去学校?你批评我可以,但怎么能当同学的面啊?”父亲才恍然大悟,孩子最小,但也是有尊严的,也是要面子的。于是,父亲就向儿子保证以后绝不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他,儿子这才乖乖地去了学校。

『教育感悟』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不希望获得尊重,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的,尽管有的孩子看起来死皮赖脸,但他的自尊心肯定被数次地伤害过,他仅存的一点尊严也只能用死皮赖脸去维持。孩子天生就会守护自己的尊严,就看父母是在不断地帮孩子铸造自尊的城墙,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摧毁它。

  尊重是相互的,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就应该首先尊重孩子,而且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帮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所以,请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意愿,尽可能用希望了解、希望倾听的态度与孩子谈话。父母应该明白,打骂教育是摧毁孩子自尊心的利器。

『身体力行』

  尊重是不分对象的,越是对孩子,父母越是应该保持一份尊重。

   1. 尊重孩子,尊重自己。

  父母通常会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侵犯孩子的自尊。当孩子不小心撞翻了凳子,打翻了杯子,或损坏了东西时,只要孩子不是有意挑衅,父母就不要责备和惩罚孩子,只要提醒孩子以后要当心就可以了。只要父尊重孩子,不无故对孩子施加暴力,孩子尊重父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所以说,尊重孩子,其实就是尊重自己。

   2. 尊重孩子不是放任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不是放任孩子,更不是讨好孩子,这都是对双方的不尊重。如果孩子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或因为某些不顺心的事情而故意捣乱的话,父母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制止和警示孩子。当然,父母严肃的批评并非不尊重。孩子犯错,父母用威严震慑孩子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关键是恩威并施。当孩子已经害怕了,父母就可以给孩子讲道理,而不是持续地展示“怒目金刚相”。

   3.要真正理解你的孩子。

  如果一个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人被别人怀疑或诬陷背叛同仁,那是对他最大的不尊重。同样,一个孩子听话懂事,而父母由于疏于对孩子的了解和关心,却问老师:“我的孩子是不是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此语一出,是对孩子最大的侮辱。还如同,父母总是用自己成年人的世俗和污秽,去体察孩子的世界,原本单纯的交往,却被父母蒙上了可怕的阴影。所以,父母要知道,孩子一定比大人善良简单,从了解孩子开始,才能真正地尊重孩子。

『教子参考』

  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时时刻刻都能体现出尊重。

1.要对孩子适当地放手。

  父母对孩子放手,让他去做事,就是对孩子能力的肯定,这就会使孩子感到尊重。父母不要害怕孩子会打碎盘子,就不让孩子帮忙端饭;也不要因为孩子穿反了鞋或衣服,就责骂或嘲笑孩子。父母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并给与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就是对孩子莫大的尊重。

   2.保护犯错误孩子的自尊。

  父母不在外人面前批评和责骂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尊重。有一家四口正在吃饭,孩子一直用筷子翻搅盘子里的菜,母亲制止了他很多遍,孩子不听。父亲见状,并没有当着妻子和母亲的面教育孩子,而是把孩子抱进房间,并关上房门,好好地教育了一番孩子,孩子最后乖乖听话。因为这位父亲知道,即使孩子犯错,也要保全孩子的自尊。

3.尊重孩子的意愿。

  孩子有独立的思想,有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有他喜欢做的和不喜欢做的事情。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来决定。比方说,孩子是否要上课外班,如钢琴、美术等。如果是孩子的兴趣所致,父母当然应该支持;如果孩子根本不愿意学,而父母看着别人的孩子都学,就逼着孩子学的话,那只能说,父母爱孩子的才艺胜过爱孩子的身心健康,尊重又从哪儿谈起呢?

4.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不要因自己有对孩子的监护权,就可以随意翻动孩子的书包和抽屉。当孩子的自尊以这种方式被侵犯的时候,敏感的孩子会认为家庭没有信任,迟钝的孩子会认为,随意翻动别人的东西很正常,他也会养成乱翻他人东西的坏毛病。所以,父母进孩子房门前请敲门,不经允许不要翻看孩子的日记,有什么疑问,直接和孩子沟通,这都比偷偷摸摸动孩子的东西来得光明。为人父母者,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以前的行为是否有不妥之处。

『教育名言』

  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人。在家里,要从小就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便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日本)池田大作  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

  ——(中国)徐特立

   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每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无非是孩子能成才立业,生活美满。而教育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孩子的自主创新能力反而越来越差。根本原因是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孩子失去了锻炼自主能力的愿望和机会。如果父母真的希望孩子成功优秀,就请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经典事例』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有一位开明的父亲。父亲从不随意约束他,一向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父亲是民间书法家,但蔡家孩子似乎对书法一点也不感兴趣,父亲也没有逼孩子学书法。而蔡志忠四五岁时,就迷上了画漫画,父亲也很支持他。

  蔡志忠上中学时,一有空就直扑漫画书店。回到家里,不是看漫画,就是自己画漫画。由于对漫画的痴迷,他的成绩一落千丈,遭到了留级的惩罚。父亲虽然责备了他,但并没有终日盯着儿子,逼迫他用功读书,在生气之余采用了静观的态度。

  就是在准备留级的那年暑假,台北一家漫画出版社写信给蔡志忠,邀请他去画漫画。 当天晚上,父亲坐在藤椅上看报,蔡志忠走到父亲身后说:“爸,我明天要到台北去画漫画。”父亲边看报边问:“有工作了吗?”蔡志忠回答:“有了!”父亲点点头说:“那就去吧!”

   父亲极其平静地接受了儿子放弃学业的事实。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后来蔡志忠说:“父亲平日对我观察入微,他能猜出我去台北必定是从事我挚爱的事业。”

  后来,《时代周刊》的记者问已是81岁高龄的蔡志忠的父亲:“24年前,您怎么那么放心地让儿子离家远走?”老人淡淡地回答:“对儿子的行为,其实我一直都很注意。我知道他的兴趣和天分,所以给他自由,事情只要认真做就好。”

『教育感悟』

  与今天的许多孩子相比,童年时的蔡志忠是幸运的,父亲给了他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使他天赋很好地发挥出来。蔡志忠入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后谈到:“我特别要感谢我的父亲,感谢他没有逼我继续上学,感谢他没有叫我进补习班,没有叫我念电脑班,更没有把他一生没有完成的愿望,叫我替他实现。”当今的父母应该明白: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保障,孩子自己的意愿是推动他成功的强大动力。

  很多父母常常以自己的思维模式规范孩子,幻想着把孩子培养成父母心目中完美的人才。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不切实际,也很容易使孩子走向相反的路。父母如果保持平和的心态,让孩子健康地长大,让孩子快乐地做自己,这样的孩子不会让父母失望。所以,父母不要以“这是为孩子好”当借口,自以为是地做出“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的行为,那对孩子来讲,是非常残酷的。

『身体力行』

  孩子需要父母给他成长的空间,但首先,请父母给自己一点自由的空间。

   1.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有一位教育学者打过一个比方:孩子的成长就像焖米饭一样,只要把适当的米和水放好,火候到位,剩下的时间就是等待。如果总是担心米饭会不熟,而时不时地揭开盖子看的话,做好的米饭是夹生的。很多时候,孩子可以自己调整和成长,而父母动不动的指教和干涉,就像时不时地看正在煮的米饭一样,孩子长大后也是“夹生”的。所以,父母请用“三分教,七分等”的方式教育孩子。其实,对父母来说,这也是在给自己自由的空间。

   2. 请父母先感受自由。

  孩子是成活生生的人,教育的真谛在于互动,而不是单方面的得到。父母在教育中的感受,也恰恰是孩子在受教育时的感受,如果父母觉得教育很难,孩子也一定觉得喘不过气来;父母觉得很轻松,孩子也会感受到很愉悦。所以,父母不要指望从孩子的变化中得到自在,而是自己先从自己的变化中找到自由。

   3.父母别折磨孩子。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每一个人都不喜欢身边时时刻刻有一个“权威式”的人物对自己进行监管,因为对权威的服从会导致内心的压抑,甚至是反抗。而父母总是对孩子进行监管,孩子总会不舒服、不自在,常常觉得做什么都不能让父母满意,觉得生活很烦。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听话,自控能力下降,笨拙而苦闷。此时,父母已经把孩子变成一只“囚鸟”,他想飞,可是没有能力飞。每个父母应该都不希望孩子受这样的折磨,就请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成长空间吧。

『教子参考』

  父母给孩子自由,也是给自己自由。那么,父母怎样做才是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呢?

   1. 对孩子不要管得太严太细。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包括引导和提醒都要有一定限度。如果父母时时刻刻都能看到孩子的不足,而加以提醒和指导的话,孩子必然会感到厌烦,认为自己生活在“挑剔专家”的眼皮底下。家庭一旦走向这样的模式,大家都会很累,父母觉得孩子总需要指导,孩子觉得总不能让父母如愿,这样的走势很可怕,所以,父母请管好自己,给孩子的成长空间。

   2. 适时地对管教方式作出调整。

  当孩子该去写作业的时候还赖着看电视,当孩子该睡觉的时候还在玩游戏。父母要反省,孩子为什么不自觉?不自觉是表象,实质可能是孩子理性不足、缺乏自控能力等问题。此时,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要做调整。孩子不自觉,很多时候是他不需要自觉,因为到时候有父母提醒和催促,“自觉”对孩子来讲用不着。所以,凡是孩子不自觉的父母,大多是对孩子的管束过多过宽,只有父母有勇气给孩子自由,孩子会成为自觉的孩子。

   3.要有等待的理智和耐心。

  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是考验父母的能力和智慧。当孩子出现小问题,当父母对孩子引导或劝阻显得无济于事时,那就随孩子去吧。比如,父母认为孩子听着音乐写作业会分心,提醒之后,孩子不理会。此时,父母如果一定要关音乐,那是父母对孩子的强制,难道不会让孩子分心吗?听音乐只会让孩子分心,父母的强迫简直就会让孩子无心学习,哪个更严重?所以,父母就等待孩子去自己调整,这是考验父母耐心的时候,等到父母都忘记这件事情时,可能会突然发现CD机上已满是尘土了。

『教育名言』

  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的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及信心。

  ——(美国)戴尔

  指令和监视是教育吗?不是!教育如果这么简单,每个家长都可称心如意,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恨铁不成钢的感叹了。

 ——(中国)尹建莉

   让孩子体验成长

  生活原本就是一种体验,而且每个人都在体验着自己的生活,即使是父母也不可能代替孩子的体验。所以,请父母还给孩子体验成长的权利,即使孩子会走弯路,但那也是成长路上必需的代价,躲不开,还不如勇敢面对。

『经典事例』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父母从不溺爱孩子,他们注意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做家务,即使是男孩子也不例外。

  有一年,艾森豪威尔的弟弟染上了猩红热,家里的事情忙乱起来。妈妈把艾森豪威尔叫到跟前,郑重地把给全家人做饭这件“大事”委托给他。小艾森豪威尔根本不会做饭,一开始,母亲会手把手地教他,怎样切菜怎样生火,每天给他吩咐好做什么饭。艾森豪威尔不但笨手笨脚,他做的饭菜常让家人吃得皱眉头,难以下咽。但父母没有想其他办法换下艾森豪威尔,就让他这样在任务中成长,母亲有时间就会指导他,没空时,就随他做。后来,艾森豪威尔越做越熟练,最后还能做一种菜汤,家里人都非常喜欢喝,艾森豪威尔高兴极了。

  艾森豪威尔家旁边有一块空地,春天的时候,父母带着孩子们在那儿种上了很多蔬菜,等到秋天收获的时候,几个孩子就负责把菜运到城里去卖,然后用卖的钱买他们需要的衣服和学习用品等。

『教育感悟』

  艾森豪威尔的做饭体验看似是形势所迫,但他的父母确实有意识通过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能力,来让他们体验成长的快乐。尽管成长体验中不可能是顺顺利利的,但正是因为挫折,才让成长更精彩。

  打一个很俗的比方:当孩子饿的时候,怎样让孩子饱?只有孩子自己吃饭,孩子才会饱,而父母吃得再多,孩子也饱不了。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不可能互相代替,而父母放开手让孩子锻炼,就如同孩子吃饭的过程,孩子自己的体验才是孩子成长的根本。所以,父母真正而理智的爱,就是帮助孩子自己体验长大。

『身体力行』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理念。

   1. 请看重孩子成长的过程。

  父母如果是一个很看重结果的人,不是生活在对过往的遗憾中,就是生活在对未来的追名逐利中,同样也会把这种心态用在教育孩子上。当然,结果虽然很重要,但往往是过程的发展决定了结果。有的父母阻止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不让孩子投入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理由就是考大学不考这些。可是,幸福的唯一标准不是考大学。父母这种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心态,反而会让孩子错失很多成长的机会,请父母允许孩子自己去体会自己的人生。

   2. 不要害怕孩子的正常成长。

  很多父母怕孩子磕着摔着,就不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又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洗碗、摘菜、扫地、拖地;还怕孩子感染细菌而阻止孩子栽花种草,挖虫子,踩水洼……父母的担心虽然不是多余的,但是比起孩子能在户外活动和家务劳动中所体会到的成长来说,孩子摔一跤或弄脏衣服简直是再小不过的问题,这些小问题反而会更增加成长的乐趣。所以,父母只要把孩子的成长看成重点,就不会“害怕”。

   3. 请给予适时地引导。

  在孩子的成长体验中,父母要做的就是适时地引导。这里的时机很关键,很多父母自作聪明,在孩子要选择一件事情之前,不是提醒孩子注意什么,而是告诉孩子过程中有多么的艰辛和不易,劝孩子不要去做。也许父母是对的,但是更可怕的是,父母堵塞了孩子领悟生活的能力,因为那些所谓的艰辛和不易是需要孩子在经历后,自己去领悟的。而每一个人,只有自己的领悟,才能真实地受用。所以,请父母学会选择引导孩子的时机。

『教子参考』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以帮助孩子体验成长。

1.劳动是孩子体验成长的第一步。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创造条件让孩体验成长,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劳动,劳动是孩子茁壮成长的重要渠道。比如:母亲要负责教会女儿做饭、织毛衣、管理家事等内务,这不仅为女儿以后的家庭生活打基础,更是从中培养女孩细腻、做事有条理的能力;而父亲应该教会儿子做木工、修水管、换灯泡等事务。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一个善于劳动的孩子,一定比其他孩子更能体会成长的乐趣和效率。

2.孩子自己的事要让他自己办。

  孩子的成长不是间断性的,而是连续的、时时刻刻的。父母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比如:孩子能自己穿衣的时候就自己穿,能自己吃饭的时候就自己吃,能自己排队的时候就自己排队……孩子在自己做的当下,就在体验成长,成长会让孩子更自信、更自强、更自爱。当然,父母让孩子自己做事建立在了解孩子的能力范围,尊重他的情感的基础上。

   3. 让孩子自己补救自己的过失。

  有个小女孩到了学校之后,打电话给父亲,说:“爸爸,我的作业本忘了带,你赶快帮我送过来,老师检查看我没带作业,会批评我的。”一般的父母肯定是火急火燎地给孩子赶快送过去,这位父亲说:“没带作业,自己承担责任。”说完就把电话挂了。孩子晚上回来不高兴,父亲问:“被老师批评了?我可以教给你以后绝不会忘带作业的方法。”孩子眼睛一亮,父亲说:“你把所有该带的书本都写在一张纸上,放进书包一个,就在纸张做记号,这样怎么会落下东西呢?”孩子很高兴,以后没有在落过东西了。这次体验让孩子记忆深刻,而且还学会一个整理物品好方法。所以,孩子自己补救过失,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过程。

『教育名言』

  成长不是一步到位的,教育没有直线,生命是体验、感悟的过程。

  ——(中国)卢勤

  光让孩子学习而不让孩子体验生活,孩子是无法真正成长的。

  ——(中国)孙云晓

   要信任您的孩子

  交往中的两个人一旦失去信任,相处一定是充满了误会和战争。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也是如此。猜疑,无论对孩子还是父母而言,都是不愉快的感受,而无辜地被怀疑,就等同于被侮辱。所以,请父母用基本的信任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经典事例』

  一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因为生病,没能参加学校的期中答案。他的母亲为了让儿子补上这次答案,就到学校找来各科卷子,回家让孩子“答案”。

  当母亲把卷子交给孩子时,考虑到是让孩子自己掐时间?还是由她来监督?要不要把孩子房间里的书本都收走,以防他偷看。因为儿子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肯定会有一些内容不会做,那么他会不会偷偷去看书上的答案呢?她想了一下,决定信任孩子,就告诉孩子说:“妈妈相信你,就不监督你了,你自己掐好时间,到点就别做了。”说完就关上孩子的房门出来了。

  让母亲高兴的是,孩子完全按照学校答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时间一到就不再做题了。通过观察看出来,孩子在遇到不会做的题时,也没有动过偷偷翻书的念头。母亲不由地感叹:原来孩子是这样纯洁!她庆幸自己的选择,庆幸自己没有用告诫的语言透露对孩子的警惕。

『教育感悟』

  当这位母亲选择相信孩子的瞬间,就等于选择了自己纯真的本性。父母平时如果做人做事坦诚大方,他就没有去怀疑孩子的想法;反而,父母如果与人交往经常尔虞我诈,自然会用自己的思维去推测孩子。其实,不是孩子不值得父母信任,而是父母是否相信自己。自信的人,容易相信别人,因为“信任”是固有的思维模式,父母在怀疑孩子之前,先洗刷自己的心灵。

  即使是谎话连篇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的信任。尽管一开始孩子一定会让父母屡次失望,但只要父母不放弃,依然信任孩子,总有一天,孩子会被父母打动,变成诚实的人。同样,一个原本不会说谎的孩子,经常被父母猜疑,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真话和假话对自己和父母而言没有区别,就容易从随口一说演变成谎话连篇。所以,父母如果连最基本的信任都不能给孩子的话,父母的爱也是无比空洞的。

『身体力行』

  父母在信任孩子的之前,先反省一下自己。

   1.有没有“教”孩子撒谎?

  每一个父母都不会故意教孩子撒谎,可是,也许会在无意中教会孩子如何撒谎。不管父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哄骗孩子,还是出于成人社会里的交往技巧而对别人说谎,或者父母干脆有随口说谎的习惯,只要被孩子看到听到,父母就是在教孩子撒谎。所以,父母开始怀疑孩子之前,先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诸如此类的习惯。

   2.有没有“逼”孩子撒谎?

  每个孩子天生都不会撒谎,当父母总是不轻易放过孩子的每一个过错,常常过激地批评,或者当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的时候,就大加责备,这样都会导致孩子精神紧张。于是,孩子为了躲避父母的惩罚,就不得不开始用谎话来应付父母。孩子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句谎话可以省下多少唠叨和指责。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谎话都是父母逼出来的,不是孩子让父母失望,而是父母从来没有体会过孩子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教子参考』

  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能够向着父母希望的方向成长,请父母再也不要拿不信任来伤害孩子了。

   1. 了解和关爱是信任的基础。

  父母会怀疑孩子,说明对孩子有一定的不了解。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可见父母很少关爱孩子,如果父母经常和孩子相处,怎么会不了解孩子呢?所以,父母平时多对孩子呵护关心,多和孩子交流谈心,自然对孩子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那么给孩子信任就不是很难的事情了。

   2.不要无端地猜测孩子。

  一位母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像防小偷那样防着他。在她的意识中,似乎孩子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在钱上做手脚。她不仅把家里的钱放得很隐蔽,不让孩子知道,而且孩子每次买完东西后,她总是用怀疑的口气问:“是那么多钱吗?你可要说实话。”即使是她允许孩子从她包里拿钱,她都要说:“来,妈妈看你多拿钱没有,不许偷偷多拿啊。”

 在这位母亲的不信任下,孩子上初中后就开始从家里偷钱。被发现后,父母除了把孩子暴打一顿之外,只能感叹自己怎么生了这样的儿子。其实,是父母在每一次孩子接触钱的时候,都对孩子有诸如“你可要说实话”或“不许偷偷多拿”等负面的暗示,就是这种暗示“引导”孩子走上了偷钱的路。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无端怀疑孩子。

   3.给爱说谎的孩子足够的信任。

  孩子为什么爱说谎?因为孩子认为对父母说谎很有必要,孩子绝对不会对没必要说谎的人而说谎。但是,当父母关注孩子说谎的表象时,是否知道当孩子第一次说谎时,孩子的内心是何等的煎熬和紧张,犹豫而害怕?孩子的身心早已经遭受过很多的折磨,最终选择以说谎来应对父母,可见,孩子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所以,如果父母真的能深深地理解孩子的难处,又怎么不会给孩子最基本的信任呢?所以,越爱说谎的孩子越需要父母足够的信任。

 『教育名言』

  只要没有诱因,孩子没有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中国)尹建莉

  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这种相信会给孩子一种镇定的力量,如果总是对孩子不放心,孩子会受到暗示,也可能会变得不知所措,并且也难以相信自己。

  ——(中国)孙云晓

   理解孩子的内心

  有一句话说:“理解万岁!”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桥梁,人们如果都能互相理解,就不会有矛盾。而孩子是从内心深处希望和父母友好相处,希望做什么都不让父母难过,如果父母能听到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就很容易了。

『经典事例』

  一位父亲下班刚回家,接到女儿老师的电话,老师希望他到学校去一下。父亲赶到学校,看着站在教室里一副做错事样子的女儿,忙问老师发生了什么事?老师告诉他,他的女儿不但没有完成作业,当老师问到的时候还抵赖。因为女孩平时学习还不错,老师特意问问父亲,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原来,前一天晚上,孩子的奶奶突然晕倒,全家人忙着把老人送医院,孩子也跟着来回忙活。孩子说:“当时没有心思写作业,就偷工减料了一部分,又怕老师责备,就假装以为作业就这么多,所以,狡辩了几句。”此时,老师和父亲对孩子都表示了极大的理解,让孩子心里不要有负担,有事就与老师和父母好好沟通。父亲回家后,告诉女儿:“不要因为怕责备就掩饰狡辩,人和人之间要相互理解,以诚相待就最好。”

『教育感悟』

  这位父亲并没有因此事而责备和批评孩子,对于家庭的突发事件,孩子心里出现波动以至于行为上有所改变是很正常的。孩子毕竟不像大人,如一个成年的主持人,即使遇到亲人过世,也得微笑着面对观众,而孩子的克制力是一点点累积的。所以,孩子的成长过程是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正确的引导。

  何况,“善解人意”是一种品质,连自己孩子都不理解的父母,对周围的一切人一定也很难理解。父母对别人理解少,自然抱怨就多,自己的身心不但不容易健康,也不容易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可能处处都会碰壁。所以,理解是父母与孩子顺利交往的必要保障,只有父母先理解孩子,孩子才会理解父母,并学会理解他人。

『身体力行』

  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不仅影响孩子的现在,更影响孩子的未来。

   1. 寻找孩子犯错误的源头。

  当一个成年后的孩子,做出了种种或好或坏的行为时,人们关注的大都是行为本身,于是,或赞叹或唾弃。但是,如果深入了解这个孩子,特别是了解他的父母、家庭、成长经历后,就会对他的行为完完全全的理解,理解之后就是宽容。所以,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源头的。父母如果可以找到自己孩子行为的真正源头会发现,父母本身是脱不了干系的,孩子的任何行为都与自己有关,此时,父母不但会对孩子理解备至,也会对自己有所了解。所以,父母理解孩子,就是了解自己。

   2.学会感同身受,这是理解的真谛。

  当孩子做出很多令父母不满意的事情,比如和同学打架,出去玩完了忘了时间,在学校给老师惹麻烦,甚至逃课出去上网……父母如果不能理解,试问,父母当过学生吧?也曾在年少时不守规矩吧?说不定当初的父母比孩子还出格。只要父母可以回忆起孩子年龄时的自己,并想起当时希望父母如何对自己,如果父母有这样的思考,就会知道该怎样和孩子的沟通,理解自然建立了,因为父母已经感同身受到孩子的内心。

『教子参考』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理解你的孩子呢?

   1.明白理解孩子的重要。

  当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孩子,并且轻易对孩子的行为做结论或批评指责的话,孩子就会认为,用自己的想法想对方是很正常的事情,人们大概都是这样。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容易给孩子造成精神误区,而孩子完完全全生活在这个误区里,从来没有感受过什么是理解,就更不会用“理解”的方式对待别人,他学会的只是用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别人,因为父母就是这样教给他的。所以,如果父母懂得理解孩子,知道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的话,孩子学会的也是理解别人,孩子的精神世界才是健康的。父母是否理解孩子,决定孩子在将来是否会理解他人。

   2. 请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当父母发现自己和孩子总是不能良好沟通,根本达不到理解的时候,通常是因为孩子还没有对父母做出任何解释,父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即便父母是在听孩子解释,但心里也有所谓的“一本账”。父母要是用这样的心态,永远不可能和孩子平和的沟通,说是理解孩子也只是一种奢望。所以,父母首先要把自己的想法抛开,允许孩子解释,并不加任何偏见地听孩子解释,心平了,语气才能平,平和是理解的第一步。

   3. 理解之后要引导。

  如果孩子经常丢东西,父母不要说:“第一次理解你,次次都能理解吗?”父母这样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如果知道如何才能不丢东西的话,就不会总是丢东西了。所以,父母理解之后,不是到此为止,是和孩子一起商讨出一个如何才能防止丢东西的办法,这种协商才是把理解落到实处了。所有的问题,如果父母都能和孩子商量出解决方案,就是真正的理解。

『教育名言』

  理解人的方法只有一个:判断他们的时候不要急躁。

  ——(法国)圣佩韦

  要做好妈妈,首先要认识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中国)卢勤

   耐心听听孩子的倾诉

  当孩子遭遇委屈、挫折、失败等任何不顺心的事情时,他最需要的,也许不是引导,不是批评,更不是指责,而是一个值得他信赖的人,让他哭,听他说,理解他,安慰他……如果父母希望与孩子的心靠的更近,就要耐心听孩子倾诉。

『经典事例』

  一个上初三的孩子,一段时间学习很紧张。父母正好工作很忙,孩子一次答案的分数不理想,父母也没来得及及时鼓励和开导孩子。第二次测验,看到孩子的分数后,父母就埋怨说:“怎么回事?中考马上就临近了,还考成这样?”父亲赶快趁热打铁地给儿子讲答案怎样审题,难题怎么思考,做题怎么灵活……孩子一言不发,听父亲讲完就回自己房间了。不久,母亲听到了孩子的啜泣声,就关心地问了一句,但孩子冷淡地说:“没事儿。”

   第二天,母亲觉得需要和儿子好好谈谈,就问儿子:“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儿子看母亲情绪平和,就一股脑地向母亲诉说了他心中的烦恼。孩子说:“就是因为快要中考了,压力非常大,特别是最近的几次答案,一紧张,很多题都不知该如何下手。加上快要毕业,一想到要与自己的好朋友分开,我心里就很难受……”在孩子慢慢诉说内心情感的同时,母亲只是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言,也不评论。孩子终于倒出了内心想说的话,如释重负地出了一口长气,母亲也了解了孩子。

『教育感悟』

  而今的独身子女,从小一个人长大,即使遇到谈得来的朋友,对方也是独身子女,他们内心的问题都比较相似,再加上阅历有限,朋友中很难有谁可以真正为孩子彻底地排忧解难。而孩子多么希望父母能作为他的朋友,听听他的倾诉。但这个时候,父母是否成为了最不想听孩子诉说的人?

  正如那位母亲说:“我有点后怕,如果我没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孩子的内心将会有多大的创伤,我们之间将会有一堵看不见的墙,隔膜将会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是啊,作为孩子,他多么希望能和父母倾诉快乐与痛苦。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是天性,如果没有遭到父母的排斥和反感,孩子是最不希望和父母有隔阂的。所以,父母请不要用自己的双手推开孩子。

『身体力行』

  如果孩子没有向父母倾诉的习惯,父母应该反思以下几点:

   1.陪孩子的时间是否太少?

  父母如果忙于工作或其他事情,长时间地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系和陪伴,孩子会觉得父母很疏远。孩子即使有什么心事,也没有想和父母倾诉的冲动。就如同成年人不可能和自己不亲近的人说掏心窝子的话。此时,父母不要疑惑孩子为什么不和自己倾诉衷肠,因为父母还没有把心贴近孩子,又怎能听到孩子的心声?

   2.是否曾以各种方式阻止孩子倾诉?

  如果父母和孩子平时的关系比较近,但孩子也没有和父母倾诉的习惯,父母该想一下自己是否曾拒绝过孩子。比如,孩子说:“妈妈,我有件事想和您说。”而不巧,母亲很忙,说:“我现在有点忙,一会再说好吗?”结果,母亲却把这件事情忘到九霄云外。或者,即使父母听孩子说了,可不但没有对孩子表示理解,反而一听完就对孩子批评指责。当然,如果真是孩子有错,父母也适当地体恤一下孩子现有的感受,强烈的不认同和太直接的批评,会打消孩子倾诉的欲望。所以,父母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心,就不会以忘记、责备、甚至是嘲笑等方式阻止孩子的倾诉。

   3.是否对孩子的倾诉不屑一顾?

  有时候,父母会认为孩子的世界会有什么事,孩子说出来的也是一些鸡毛蒜皮,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没错,这就是孩子的世界,简单而又细腻,但是,孩子的感受却真真实实地存在着。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倾诉表示不屑,或者根本就不认真听,或者孩子说完也只是应付式地把孩子打发了,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不真诚,下次也不会对父母倾诉了。所以,父母要知道,孩子的事虽小,但感受不小。

『教子参考』

  父母在听孩子倾诉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端正倾听孩子时的态度。

  当孩子愿意对父母倾诉,说明父母值得孩子信任,也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此时,父母认真的态度,会让孩子体会到被重视。孩子倾诉的过程,也许父母什么都不用说,也许需要安慰孩子两句,也许有必要给与一定的指导。但无论何种方式,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真诚,孩子要真实地感受到父母愿意听他说,孩子才会畅所欲言。

   2.在孩子说完之前别随意打断。

  当一个人很想倾诉的时候,情绪一般都比较激动,说话也会滔滔不绝,甚至说完都会后悔自己怎么说了那么多。孩子也是一样,当孩子找父母倾诉的时候,就让孩子痛痛快快地说完吧,中途不要打断他,更不要随便下结论,等孩子美美地倾诉完后,父母再说话也不迟。

   3.孩子有时需要的只是倾诉。

  一个父母离异的女孩,有一次和老师谈心时,哭着对老师诉说了自己家里的很多事,女孩说了很长时间,老师听得也很心痛。女孩说完,老师摸摸孩子的头,擦干孩子的眼泪,说:“别想太多,好好睡一觉吧,睡起来就好多了。”老师并没有对孩子所说的一切有任何的评论,或实质性的安慰,因为老师知道孩子是心里难受,说出来痛快些。所以,父母当面对孩子的发泄倾诉时,父母也无需说太多,反而越说孩子越会难受。

『教育名言』

  现在的问题是,孩子的苦水往往无处倾诉。孩子本来与别的同学接触就有限,而同学们都是独生子女,都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也不大会劝导别的同学。所以,孩子可以吐苦水的知心人,其实就是父母。

                              ——(中国)王金战  “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表示尊敬,表达关心。

   ——(德国)卡尔·威特

   多抽点时间陪孩子

  父母和孩子的亲情是天性,父亲就像孩子的天,母亲就像孩子的地。孩子只有时时刻刻站在地上的,抬头能看见天空,孩子的心才会踏实。孩子无论在情感需求上,还是启蒙教育上,都需要父母守护,希望父母能把对孩子的陪伴当成生命中的大事。

『经典事例』

  一天晚上,父亲拖着疲惫身体回到了家。可是,5岁的儿子还没有休息,正倚靠着门望着他。父亲皱着眉头说:“你怎么还不睡觉?”

  “爸爸,请问您1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儿子轻声问道。

  父亲有些莫名其妙,但还是告诉儿子:“赚20美元。”

  “哦,”儿子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爸,您可以借给我10美元吗?”

  父亲有些生气,冲着孩子喊道:“你要钱是买玩具吧!赶紧睡觉去,你知道我每天工作多么辛苦吗?”

  看到父亲生气了,儿子乖乖地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会儿,父亲悄悄地走进儿子的房间说:“我刚才对你太凶了,因为工作,今天情绪不太好,很抱歉冲你发火。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爸,谢谢你。”儿子接过钱,欢呼着又从枕头下拿出一些皱巴巴的零钱,慢慢地数。父亲有些纳闷。数完后,儿子高兴地说:“爸爸,我现在有20美元了,我想向您买1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吗?明天请您早一点回家,我想和您一起吃晚餐。”

『教育感悟』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最无法被任何人替代的就是父母。父母经常陪伴孩子,孩子会感到安全和有依靠。一个长期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就像失去了主心骨一样,内心深处不知该往哪儿停靠。就像这个小男孩,在长久没有和父亲共进晚餐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地买下爸爸的时间,哪怕只有1小时,可见孩子对父亲是多么需要啊!

  “父母”不是一句简单的称呼,当决定要孩子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要做好用大量精力、时间、心血去陪伴孩子成长,只要孩子一出生,陪伴孩子就应该是父母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拿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疏忽孩子,那孩子也不会让父母轻松逃避这种责任,孩子这颗被忽视了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到时,父母不得不加倍偿还曾经对孩子的忽略,那种偿还可要比当初陪伴孩子的付出得多得多。

『身体力行』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请不要做以下三种选择。

   1.不要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养育。

  现今社会,夫妻双方都要工作,一旦有孩子后,一般都需要老人帮忙照看。帮忙归帮忙,但绝对不能替代父母的角色。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忙,把孩子完全放到老人那,一周去一次,甚至更长时间。这样做,首先是对老人的不体贴,其次是对孩子的忽略。试想,老人辛辛苦苦一辈子,现在每天又要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照顾孙子、外孙上,那种辛苦确实是没带过孩子的父母不能体会的,任何一个孝顺的儿女都不会忍心这样对待自己的老人。

  其次,孩子3岁以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较溺爱孙子、外孙,加上精力有限,一般都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孩子从小没有规矩的约束,长大后,会让原以为自己很轻松的父母很头疼。所以,为了老人和孩子,请父母自己带孩子。

   2. 不要把对孩子的陪伴让保姆替代。

  孩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有一位母亲,因为工作忙,家里请了保姆,孩子和保姆24小时在一起,保姆话不多,孩子到了3岁时,语言能力明显比同龄孩子弱。这位母亲意识到后,只好赶快补救。而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为了培养的儿子语言能力,婉言请只会讲方言的老管家回家养老了。老威特表示,自己心里也异常不舍,但为了孩子,也值得。

  父母看似简单对孩子的陪伴,实际上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谁陪伴孩子多,孩子就模仿谁的多。父母不能把自己对孩子的陪伴请任何人代替,包括保姆、电视、玩具等。

   3. 不要长时间地离开孩子。

  如果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脚踩不到地上,抬头也望不见天,那是一种什么感受?正如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寄养儿童,他们一年半载也见不到父母一面,不知道该给谁说心里话,久而久之,孩子会自卑、多疑、敏感……长大后稍微遇到一点不顺,他就容易走极端,或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而这种问题已经开始呈现,很多社会隐患的制造者正是以前的留守儿童。所以,父母不陪孩子成长,不但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对社会也不负责任。

『教子参考』

  只要您已经为人父母了,就一定想办法陪伴孩子。

   1. 不把工作忙当不能陪孩子的借口。

  很多父母无法陪伴孩子的原因就是工作忙,父母忙于工作,原本是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可到头来,物质是越来越好,而孩子却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孩子不是一个宠物,宠物经常没有主人陪,心里还失落呢,何况是孩子!只要父母真正重视孩子的成长,真正知道对孩子的陪伴有多么重要,就不会把工作忙当成借口。哪怕是调整工作状况,或换个岗位,都不应该让孩子去独自承担这一切。

   2.别拿时间的边角料打发孩子。

  有的父母有空的时候跟孩子玩玩,没空的时候让自己玩去。这样的父母有没有细细体会过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压根就没把陪伴孩子当成重要的事情,有何必生养他。所以,父母只要生下了孩子,在工作之余,把那些可去可不去的应酬都推掉,把可看可不看的泡沫剧都关掉。父母除了必要的工作之外,把时间都给孩子吧,给得越多,孩子就越不会让父母失望,也不枉孩子叫一声“爸爸、妈妈”。

   3.重视陪伴孩子的质量。

  陪伴孩子不是父母看电视,而孩子玩玩具,当然,这总比父母完全不在身边强。但是,既然在家了,那就陪孩子说说话,和孩子一起玩玩具,给孩子讲讲故事,教孩子做做家务……总之,父母多用时间和孩子共同做事,这样的陪伴既是情感的交流和依靠,又是以身作则地影响孩子。不要认为这没必要,陪伴和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划算的投资,投资得越早收效越快,投资的多收入越多……无论父母有多少家财,不如养育出一个好孩子。

『教育名言』

  如果家长能领悟儿童成长中的每一天、每一种境遇的重要,知道这些境遇会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那么父母又带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办法自然有了。

   ——(中国)尹建莉

  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经历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

   ——(中国)池莉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 作者: 张振鹏
  • 类型:都市
  • 已完结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从父母的修养、处世、学问、智慧、威...

热门小说榜
  • 1 我被霸凌后,他们肖想我哥哥

    1我被霸凌后,他们肖想我哥哥

    言安| 都市

    我和霸凌女孩们混后不小心考到年级第一。他们嫉妒心作祟把我一顿...

  • 2 生娃死遁后,新帝抱娃夜夜痛哭

    2生娃死遁后,新帝抱娃夜夜痛哭

    言安| 古言

    为了拯救自己的母亲,她费尽心思只为当上太子妃。破庙内,那一夜...

  • 3 我是我哥的肾脏

    3我是我哥的肾脏

    言安| 现情

    二十年前,我被养父母从孤儿院带回家,我好像拥有了全世界。可谁...

  • 4 冬至缚情

    4冬至缚情

    言安| 古言

    她与相亲对象结婚了。对方是港澳内陆第一豪门的独子,京圈顶级权...

  • 5 我的女友是尸皮鬼

    5我的女友是尸皮鬼

    言安| 灵异

    我总觉得女友最近有些诡异,喜欢大半夜起来补妆。忍不住拍个照片...

本站所收录所有小说作品、小说评论、用户上传内容或图片等均属其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